白红义,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是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项目《数字时代的中国新闻创新研究》(编号:18PJC)的阶段性成果。
一
新闻业的角色模范
自现代新闻业形成以来,不同时期都诞生了一些著名的新闻从业者。新闻业内的少数精英人士与大量的普通新闻工作者共同支撑着新闻业的运作。尽管大量底层的新闻工作者才是日常新闻生产的核心,但在新闻史的记录中,这些少数精英才是叙述的主角。“借着探索与分析媒体精英的活动:无论是媒体所有者、编辑或者明星记者,以此解释某些具有影响力的情境、实践与事件”(黄顺星,)。那些著名的新闻从业者与新闻业中的某些“热点时刻”(hotmoments)一道,共同成为凝聚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范例(Zelizer,)。
从现有研究来看,这些角色模范往往在两种情况下得到集中的公开展示,一种是在一些著名新闻人个体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之时,比如逝世、退休、转型等重大事项的变动。在这些重要时刻,他们取得的新闻成就得到集中的纪念,也为新闻界通过建构行业内的集体记忆,塑造新闻权威提供了契机。另外一种对角色模范的集中展示则是在一些正式的仪式化的场合,比如颁发新闻奖(路鹏程,许乐,;黄顺铭,;黄月琴,何强,)、庆祝记者节(施喆,;陆晔,潘忠党,;李红涛,黄顺铭,)等。
年,经国务院批复,正式批准每年的11月8日为记者节,成为继教师节、护士节之后的第三个行业性节日,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有确定日期的记者节的国家。19年来,每到11月8日前后,新闻媒体就大量刊发有关新闻行业的消息和评论,庆祝这个特有的节日。在这样一个节日,新闻人更有可能思考、表述和分享其专业理念与从业感想(丁方舟,韦路,),已经变成了一个常规的“热点时刻”(陆晔,潘忠党,)。如果说,新闻从业者们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表达的记者节话语还代表着一种自发的、非官方的专业理念的表述(丁方舟,韦路,),那么,媒体为庆祝记者节而刊发的报道和评论则代表着一种正式的、官方的色彩。
在19年来的记者节话语中,不少知名新闻人的言论与事迹被提及,进而树立为可供当代新闻从业者参照的角色模范。他们因为具有特定的特质而成为可堪效仿的职业偶像,从庞大的新闻从业者群体中脱颖而出,进入记者节这一特殊的话语场域。然而,尽管有如此众多的新闻从业者进入记者节这一纪念空间(memoryspace),但不同的角色模范被追忆的机会呈现出非常不均衡的状态。
二
记忆机会结构的三重维度
本文用记忆机会结构(mnemonicopportunitystructures)来分析这一现象,这一概念是对社会运动理论中政治机会机构一词的借用。Eisinger()在一篇探讨美国都市种族抗议的论文中率先提出了这一概念,不同的都市形成了相异的政治环境,影响种族群体实现其利益的可能性,Eisinger就把一般通称的政治环境命名为政治机会结构,种族抗议的出现就与政治机会结构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形成一种曲线关系。
继政治机会结构之后,Koopmans和Statham(:-)又提出“话语机会结构”的概念,用以确定在特定时期的特定政体中,哪些思想被认为是“明智的”,哪些对现实的建构是“现实的”,以及哪些宣称是“合法的”。在现实中,影响社会运动后果的不止于政治或话语因素,其中既有结构性的因素,也有不稳定的方面;既有制度性的方面,也有情感性的因素,还会是文化层面的现象。因此,McCammon等人()建议将政治机会结构一词中的政治二字去掉,用机会结构涵括其他类型的机会。这种看法实际与Koopmans和Statham最初的界定接近,把政治机会结构与话语机会结构看作同等的机会类型,区别只在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easternexpress.net/wbtd/106022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