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现场发掘出土的陶片来判断,是西周时期人类生产、生活留下的遗存,距今有近3000年的历史”周崇云教授介绍说,在发掘过程中,他和考古人员发现,由于年代久远,挖掘的过程中有很多扰乱层,“扰乱层的意思就是说,经过两三千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这里的土已经被多次的翻动过,所以很难发现有完整的器物”
“此次发掘出土了很多陶片,都是破碎的,目前还没有发现完整的生产、生活器皿”
今年1月12日,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大温遗址”发掘专题会召开,经会上商定,由安徽省文物管理局负责牵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专业人员于2016年1月15日前进驻现场,全面开展“大温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当地园区和镇、村给予了发掘工合肥晚报服务电话作以大力的支持
肥东县大温遗址抢救性挖掘现场发现西周文化层,距今有近3000年的历史就在三天前,该遗址的野外发掘工作已经全面完成,考古人员现场发掘出土了西周时期的陶片,包括罐、豆、盆、鬲和蚌刀等此次的发掘,可以让我们了解合肥江淮地区西周时期人类生产、生活的一些历史原貌
合肥地区的巢湖南岸发现有20万年前的巢县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在巢湖、庐江、肥东、肥西、长丰等地均有发现,人类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肥东县文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从肥东县发现的多处商周遗址就可以证明,在合肥周边地区,早在商周时期甚至史前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文明,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适宜人类居住
除了此次大温遗址发现西周文化层以外,记者从肥东县文合肥晚报管部门了解到,肥东县发现的商周遗址比较多,如:位于石塘镇的大陈墩遗址,发掘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遗物,有陶片和石锛,陶片多为夹砂红陶,素面较多,器型有鼎足;商周遗物有陶片,以夹砂和泥制红、灰陶为主,另有印纹硬陶,纹饰有绳纹、叶脉纹,器型有鬲足、罐等再如:位于包公镇的大城头遗址,采集的遗物有陶片、蚌刀、石斧新石器时代陶片多为夹砂红陶,器型有鼎足;商周陶片多为夹砂红陶、黑陶,器型有鬲足、罐等再如:位于石塘镇的龙城遗址,肥东县文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说,龙城遗址为汉代的墓葬群,在墓葬群下面就有周朝的文化层
在肥东县大温遗址的现场,发掘工作目前已经全部结束现场共有八个探方,每一个探方为五米乘以十米,探方之间有合肥晚报老城新闻报一个一米宽的隔梁周崇云教授告诉记者,现场具体的发掘工作流程是由浅至深,按照地层堆积的早晚关系和土色土质,由上往下,逐层发掘在发掘的过程中,考古专业人员做好文字记录、绘图、照相等工作
周崇云教授介绍说,此次发掘出土的主要有罐、豆、盆、鬲等商周时期人们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器皿碎片,装满了十多个大袋子,另外还发掘出土了一些磨制的石器和蚌刀以及大量的螺、蚌壳“这些陶制的罐、豆、盆、鬲是当时西周时期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皿,比如说鬲,就是一种古代煮饭用的炊器,其形状一般为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这次发掘出土的就有大量鬲足,鬲足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烟熏火燎的痕迹”
合肥周边史前就有人类文明
■发合肥晚报广告部地址现
通过此次肥东大温遗址发掘出土的陶器碎片等生活用具,可以确定的是当时西周时期该地已经有村落存在,也有人们生活过的痕迹不过,周崇云教授表示,对这些近三千年前的陶器碎片进行整理、修复和研究,其结果也只能部分反映西周时期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场景,但是想做到更加全面地反映当时的历史面貌,还有待于积累更多的考古发掘资料
出土一批西周时期器皿
对于此次发掘出土的陶片数量,周崇云教授表示,还没有做过详细的统计,目前这些陶器碎片被装在十多个大袋子里,准备下一步进行整理研究,“之前的两个月是我们考古工作的野外发掘程序,下一步就要进行室内的整理、修复、研究工作”
据肥东大温遗址现场发掘工作负责人、安徽大学历史系考古学教授周合肥晚报报电子版崇云介绍,在春节之前,他就带着安徽大学历史系考古学的部分研究生及青年教师到肥东大温遗址的现场进行钻探选点,春节之后正式开始发掘,直到三天前,大温遗址的野外发掘工作已经全面完成本次共发掘遗址面积400平方米
■现场
为何在肥东县境内会发现如此之多的商周时期的文化层遗址呢?肥东县文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向记者介绍说,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多以捕鱼、捕猎为主,也要选择在靠近水源的地方聚居,而肥东县南部就靠近巢湖,北部靠近淮河流域,“所以肥东县的南部和北部多发现商周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痕迹,而肥东县的中部多是发现汉代的墓葬”
据介绍,肥东大温遗址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由于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发展需要,经省文物部门批合肥晚报挂失电话准,目前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3000年前有人类在此生产生活
■沉淀
如何防止孩子得湿疹青少年预防白癜风要注意三个方面转载请注明:http://www.easternexpress.net/yxcl/1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