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诗歌训练营一周之感悟

发布时间:2016-11-25 23:55:07   点击数:

上一周,受沈秋寒的邀请,在若兰的乌鸦诗歌训练营带班。每周一个交流诗人,每个诗人自主选题,让学员们接受各种关于诗歌的技巧。

我的选题:如何规范地投稿。

我们写作是为了发表,这毋容置疑,也没什么可争议的。作者若想发表,就要面对如何投稿,一个规范的投稿格式,会省掉编辑的很多时间。

该周训练营,我一共收到15位诗友的信箱来稿,竟无一人合格。有的写诗多年,有的才写诗不久,就是说没有一个人知道如何规范地投稿,正确的电子信箱投稿格式。

我的信息一发布,而另一个带班老师,竟然说一个人诗人如何把诗写好就行了,关于这些没有什么屁用。我不禁哑笑,对此人我只能漠视了。

即便是我,即便我貌似也老师过,给人在各种场合讲过诗歌;即便大大小小的刊物,也曾发过不少,我也不敢说自己的诗歌写的如何好,恰恰在另一些诗人的面前,我依然也是一个学生,希望向人家请教,希望得到人家的喜欢和认可。

如何把诗写好,这个问题太难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年几年的事。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也不过是,诗歌看上去还行,还够发表的水平。仅此而已,我们多数的人,如果胡乱投稿,还不足于能让网络另一端的编辑,为我们无条件地不怕费时地整理稿件。

于是,一个规范地投稿格式,对于我们是多么地重要啊。

鉴于,我做过多年《新诗大观》(内刊)的编辑,以及5年《合肥晚报》的荐稿编辑,以编辑的角度来谈投稿,并自己也是多年的作者,这多多少少是一些经验之谈。

从年起办《新诗大观》,我经历了信件来稿,论坛选稿以及信箱投稿,期间遇到过各种问题,若没做过编辑的话,仅作者一种身份,是很难发现那些细节的。

给《合肥晚报》荐稿,源自张小石的邀请,给当时副刊部主任王小波编辑每月提供一批诗稿。《合肥晚报》每月一期诗歌版,全部用的是我推荐的诗歌,而非我推荐的那5年竟不超过10人。

大家可能有一种误解,报纸发诗,春来了发春,秋来了发秋。可是当年的《合肥晚报》,我们不发季节诗,依旧是按纯文学的标准要求。唯一一次例外,是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才组了一版地震诗。

无论是别人荐稿,还是自由投稿,怎么才能进入编辑的视线,在众多投稿中,在公平平等条件下胜出。

本次训练营学员,有的没有电脑,只有手机一部。若不是今天已到了智能手机的时代,换到以前估计连投稿的机会都没有。即便是智能手机的时代,给编辑私窗就算是投稿吗?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asternexpress.net/wbjs/24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